所谓的情绪虐待:就是阻止和阻断孩子、他人的情绪表达。使用各种手段对孩子或他人的情绪进行干预的行为。
情绪虐待是一种心理伤害,外表看不见伤痕,却能深深的伤害我们的一生。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有的孩子,都是带着两个问题来到人间的。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
第二个问题是:我如何活下去?
前者关系孩子的自我定位,世界观人生观,后者关乎孩子的基本需要及生存之道,决定着他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度过一生。
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下去,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但反过来,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经由孩子,触发自己当年在同一阶段所经历的需求,从而拥有重新检测信念,修复人生创伤的机会。
孩子需要大人给与大量的情绪支持与帮助,这些帮助是:
1、尊重孩子。
2、了解孩子的需要。
3、包容孩子的感觉。
4、
接受孩子的独特性。
5、愿意从孩子身上学着了解情绪的本质,因为孩子比成人更能坦然地体验强烈的感觉而不矫饰。
6、愿意去接触自己心中潜藏的小孩。
这看起来并不难,可是却没有几个家庭能够真正做到。
我们一代一代的复制未完结的创伤,我们将很多毒性教条继续强加在孩子身上:粉碎他们活力十足的自发性,以及自然的情绪表达。
我们也许并不知道,
我们不经意的一些限制和恐吓,阻碍了孩子的情绪表达,日后就会造成孩子很严重的性格缺陷。
人人都拥有情绪,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由于我们的感觉不同,我们主观的将情绪分为好的坏的、正向的、负向的。
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它们替我们表达着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每一个情绪都需要被我们接纳和看见。
情绪是一种能量,若要阻挡和压抑它,久而久之,就会对我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导致各种身心疾病、情绪失控、不理智行为、成瘾、自残等。
情绪虐待是一种心理伤害,心理伤害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虐待中,因为受害者在受到性虐待或身体虐待的同时,也会遭到心理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情绪需要是什么?
孩子最早期的需要就是能有一个温暖的人在身旁,好让他知道自己是被照顾的,自己是安全的,不会因为缺乏照顾而死掉。孩子依赖父母,也忠诚于父母,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情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尽力的去讨好父母,满足父母的需求。
曾有一个女孩,姑且称她为珍珍。珍珍的哥哥在她不到一岁半时就过世了,所以她从小就负起安慰母亲丧子之痛的责任。珍珍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面容,而且已经习以为常。
成年后她有一 段维持了18年的恐怖婚姻,但是仍然强颜欢笑照顾吸毒的先生和孩子。直到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才摘下戴了多年的微笑面具, 哭得一发不可收拾。
孩子需要与父母肢体的接触以及父母的肯定。他需要知道他是被爱着的,被关注着的。
如果父母的情感受到压抑,就无法给予孩子所需的接触。
肢体接触是信赖的来源,缺乏肢体接触对孩子而言是致命性的欠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厌恶与陌生人肢体接触,甚至无法走入亲密关系。
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自己的性格与人格。当孩子去展现自己的性格和人格时,如有一部分被父母接纳,(如符合父母心意的、乖、听话的),而另一部分(哭、发脾气、情绪表达)不被父母接纳,孩子就会在内在产生分裂,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这些压抑隐藏的部分并不会消失,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例如: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点点消失突然发怒;有时我们会说,“我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我失控了”。除了愤怒以外,悲伤和恐惧的情绪也同样可能发作。
我也像大多数的男性一样,被教导不准发脾气,这是没教养的表现;“男儿有泪不轻弹”以及 “男人必须无所畏惧”等等。
在这种情形下,真我必须封闭,取而代之以假我出现。
假我可以符合父母的一切要求,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
《面对羞愧》一书中曾说: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
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了信心,
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
起先是有意识地顺从父母,
继而无意识地附和,
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
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很多父母经常在他们的孩子遇到问题之后痛心疾首的到我这来哭诉,说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如果我们曾经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今天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受到性骚扰及面对酗酒和吸毒的逼迫和诱惑时, 难以抗拒。
犯和犯罪分子
像是寻找猎物的猎人,他们善于辨识何处有最乖巧顺服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了自主、探索、分离的需求。孩子希望自己与众不同,需要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空间。身体和精神的空间是建立个人界限的基础。
在自我探索、发展自己独立空间的阶段里,最大的危机是羞愧感。
孩子由于不停的探索和好奇,会做出很多大人或道德所不允许的事情来。这时孩子必须学会与羞愧和疑虑共处,这些感觉本来是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限度,知道自己会犯错而非全能。
在安全允许状态下度过羞愧期的孩子,会发展出独立健全的人格,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不正常的家庭里,罪恶感是不健康的。这种家庭中的成员都放弃了自己的独特性,只扮演该扮演的角色,以维持封闭系统的平衡。
谁若试图脱离系统放弃僵化的角色,追求独立及独特, 就会面对系统的愤怒和排斥,并且承受沉重的罪恶感压力。
有一天,小华发现了自己的鼻子并且叫出它的名称。妈妈非 常高兴,还叫外婆一起来看小华指认的鼻子,他因此得到许多赞赏。之后他又指出自己的耳朵、手肘、手指等,也同样获得家人高兴的称赞。
有一个星期天,全家都待在客厅,小华指出了自己的性器官,并期待引起相同的喝彩,但是这次没有。
妈妈迅速把他抱离客厅,他从未看过妈妈脸色那么难看,并且妈妈恶毒的训斥了他。于是他了解到:
“我们家中没有性器官这种东西。”
自此他的性欲及性趋力受到羞辱,他只能秘密地面对自己的性成长。这当然不是一个开放及有活力的家庭该有的现象。
据调査有68%的夫妻在性关系上有困难,最多的是“性欲失调”。
试想,一个人在一个视性为禁忌的家庭中生活了20年,如何能在婚后,顿时在性方面变得开朗和有活力?
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欲望上,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被人拥抱、抚触过,且在他想与人接近及希望有人触摸时被羞辱, 以后每当他产生这种欲望时,就会觉得很丢脸。
其实亲密的需求和性欲都是正常的,但是在丧失功能的病态家庭里,所有需求都可被冠上难听的罪名,不能做自己又无人支持的孩子,他的任何感觉和需要仿佛都不对劲了。
儿童需要乐趣和游戏,需要适合自己年龄的挑战性刺激,也需要经历适当的痛苦和磨难。溺爱孩子等于剥夺了他由生命的正 常痛苦中学习的机会。痛苦是成长及智慧的源泉。
完美主义及严苛的父母则剥夺属于童年的笑容和天真,过分严肃的家庭,也很容易截断孩子自然的情绪。
安全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需要稳定及有安全感的父母。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父亲回家时可能喝醉了,母亲可能闹情 绪或抱怨身体不舒服,孩子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因为他们不 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也许是坏脾气的爸爸突如其来地大发雷霆。
不成熟的成人会期待孩子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结和愿望,不停的将自己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无暇照顾自已的感觉,必须时常处于警戒的状态中,以便侦测接下来家里将发生的事。这种家庭中 存在着微妙而深沉的情绪虐待,包括互相冲突的双重束缚信息和极端冷酷的折磨。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孩子生来均珍贵而独特,因此我们应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正常快乐的童年。
世界上之所以会有坏人和伤害别人的人,是因为这些坏人在作为孩子的时候没能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甚至没有爱、没有得到尊重、饱受暴力和虐待、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导致他们心态扭曲、道德沦丧、被阴暗和痛苦的经历所吞噬。
孩子年幼时,常常被加在他们身上的道德规范所困惑。有时 我们会询问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你要不要做个好孩子啊?”
其实, 我们是在孩子乖巧讨喜时,才称他们为好孩子,反之则是坏孩子。 这种好坏的区分只是父母投射自己的创伤,并承自毒性教条的一些信念罢了。
1.
害怕被遗弃——你无法舍弃事物也很难离开别人,会想长久 维持某些关系,即使那份关系已不合宜或不健康,却仍然不舍, 或者你收藏许多东西不愿丢掉。
2.
妄想或否定事实——如果有人批评你的父母,你会像刺猬一样挺身护卫,你对家庭有一个美好的印象。你不停地讨好父母,想贏得他们的喜爱,但无论怎么做,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满意。
3.
情绪不分化——你弄不清楚自己的感觉,也不晓得该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生气时哭泣,害怕时发怒。也许你的情绪已经化为身体上的病症,常有不能解释的病出现,或需要经由别人才能感觉自己。
4.
寂寞孤单——你与外界联系不多,因而有时对周围失去真实感,你孤单而缺乏归属感。
5.
思想混乱或偏差——你说话时有太多琐碎的内容,缺乏重点,使人感到乏味。你强迫性地担心一些不可能改变的事,像是世界和平、 社会治安。一点小事就让你着急不已,但是你往往停留在思考阶段,很少付诸行动;你很爱分析自己的问题,却很少动手去解决问题。
6.
强迫性/上瘾问题——你用酒、烟或药物脱离不舒服的情绪,你让自己忙碌以便不去想不愉快的事。
7.
高度焦虑——你长期感觉焦虑却不知道究竟怕些什么,总把事情往坏处想并时时担心灾难将至。
8.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当你对某人有亲密感时,就会不自觉地破坏彼此的关系,你常被那些其实不会真正爱你的人所吸引, 对健全的亲密关系不屑一顾。
9.
失去情感的活力——有人说你冷漠而机械化。你表里不一, 嘴上说很兴奋,其实没有;嘴上说很生气,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事实上你的情感麻木。
10.
你为自己的本能和需要感到羞愧——每当你的性欲升起、渴望亲密或有其他本能需求时,就会感到羞愧,排斥和压抑自己的需求。
11
.
厌恶与内疚之循环——你讨厌为家人担负许多责任,但若 不尽力照顾,你又会充满内疚。你无法追求自己的乐趣,可是一 旦为自己的权益打算,又会心有不安。
12.
情绪和羞愧混淆——每次一产生情绪,就紧跟着感到羞愧。
13.
有个规矩:不准表露情绪——你生长在一个不准表露情绪的家中,不用多说,你就应该知道父母爱你。家人永远不会说出 自己的愤怒、害怕、心痛和悲伤,你当然也不会把内心的感觉说 出来。
14.
强制控制欲——你试图控制身边一切的人、事、物,包括 他人的行为;你也想控制无法控制的事。倘若情绪失控,你会觉 得丢脸。
15.
假我——你伪装自己以达到设定的形象,你戴着面具,掩 饰情感,扮演僵化的角色。伤心时,你微笑着说:“我很好。”气 得发抖时,你说:“我没事。”
16.
空虚不满——你自小未曾有过自恋心态。你觉得空虚,不 断尝试各种事物却不觉得充实满足。
17.
玩心理游戏、操纵别人——你花许多精力玩心理游戏,想 操纵别人,因为你不知如何用坦诚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18.
纵容自己——你有时很放任自己,别人不满足你的希望你 就会很生气。你很专制、缺乏耐心,希望别人迅速了解你的需求。 生活中出了问题,错误要归于他人,你不认为自己也该为事情 负责。
19.
常被惊吓所苦——你经常在恐惧中,对生命充满了不安感和恐惧感,易受惊吓。
20.
心中有个不满足也不成熟的孩子——你的外表和言行都似成人,内在却有着孩子的心态。
21.
专制而求全——你拼命努力,严格自我监督,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到最好,逼迫自己也逼迫他人,好吹毛求疵。
22.
内心匮乏而需求不尽——你内心干枯贫乏,期望有人来滋
润、满足。你走人婚姻是企盼有人会好好照顾你,但你的需要像个无底洞,可能你也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
23.
遭受过性暴力、身体虐待,或两者兼有。
24.
欠缺处理情绪的能力及沟通技巧——强烈的情绪常会淹没你,你也害怕别人的强烈情绪,你无法传递自己的感受,也很难了解别人的心情。
25.
内化了愤怒、悲伤、惧怕、羞愧、快乐和罪恶感——你充 满怒火却感受不到愤怒,你悲伤却不自觉。感觉内化意味着那些 情绪不再真实起伏,像卡住的开关般没有弹性。在你把羞愧也内 化的同时,所有情绪都被包裹在羞愧里。
26.
,。
27.
内在的压抑的情绪,和童年被隔离的感受有时会蹦出来——例如,出其不意地大发雷霆时,你会说:“真不知道我中了什么邪!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了!”
28.
没有自我
——依赖别人,
过分关心他人的感受,一直努力讨好和安慰他人。如果别人生气了,你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息怒;如果他人伤心,你会设法减轻他的伤痛。
29.
“现在”恐惧症——你追悔过去,希望重新来过;你对未来充满幻想,常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你活在过去及未来,而非现在;回忆和幻想是你逃离“此刻”的方法。
30.
怕被别人带坏——你不容易信任别人,有些疑神疑鬼。觉得自己应该从他人身上获益,你怕不如你的人会给你不好的影响, 而不屑与他们在一起。
本文部分摘自《家庭会伤人》作者:约翰·布雷萧
来源:心灵面包